展览回顾|有温度的存在—第二座矿山

展览回顾|有温度的存在—第二座矿山

本土创造第二座矿山受邀参与有温度的存在—广州设计三年展2024主题展中第一板块筑建的生命。

有温度的存在—广州设计三年展2024

THE WARM-BEINGS—GUANGZHOU DESIGN TRIENNIAL 2024

“有温度的存在”由人类发展史的人文内涵延伸而来,将“设计”赋予超越技术与观念层面的叙述,从史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角度载入一种创造力、生命力和人文精神的表达,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本届广州设计三年展致力于构建一个汇聚设计能量和实践的平台,并在此基础上,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设计创作者提供一个探讨当下及未来设计研究观念、设计发展以及社会价值的契机。

主题展

Theme Exhibition

第一板块

SECTION I

筑建的生命

Life of Architecture

BENTU

无机生长

INORGANIC GROWTH

面对日益同质化的乡村肌理,如何利用技术和物质在人的需求和环境制约之间创造新的可能,促进地方意识的苏醒?





 “新三合土”材料实验性研发样板

利用南中国沿海大量的贝壳灰乡村的建筑废弃土壤建筑拆除废料农林业生产废弃物做为纤维加强材料,辅助现代材料科技,进行乡村“新三合土”材料研发。





在地材料、在地工艺、在地建造,成为乡村建筑、公共家具的肌理表现。




进行技术选择其实是进行文化选择,是我们由此出发的坐标。

失体

WRECK


从2018年开始至今,深入中国潮州日用陶瓷行业,尝试以设计为媒介,从资源可获取性、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环境相容性等要素出发,


模块造型组合砖

Modular molding combination tiles

材料 / 尺寸 / 重量

BTPC、陶瓷废渣、建筑废渣

L450×W450×H150mm,20 kg




将不能降解与难以二次利用的日用废瓷粉碎重新利用,经过不断的材料实验与产品设计,



真实地呈现在这负载巨大产能与商业价值的古城背后,我们所看见的陶瓷废弃物质,并尝试重塑其“体”。

设计大会

DESIGN CONFERENCE


在开幕活动期间举行的设计大会上,汇集了国内外众多的设计师、策展人和学者,大家围绕“有温度的存在”这一主题,从不同领域不同维度分享了多项前沿案例和设计思想,探讨如何在保持人文温度的同时,诠释设计作为生命空间的公共责任和向社会提案的设计与教育。




本土创造品牌创始人兼设计总监许刚应邀参加此次大会,并就“第二座矿山”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享。


第二座矿山

THE SECOND DIG

近年来,可持续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这恰恰证明当今社会陷入了不可持续的危机。人类福祉依赖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后危机”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意识到自己的碳足迹对环境与社会的影响,并以创新的方式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对于设计而言,我们更需要深度思考社会现实与人文意识的觉醒,以社会责任作为出发的坐标。项目“第二座矿山”正在进行中。“第二座矿山”是个比喻性概念,即“第二次挖掘”,或者“第二次生产”,强调在现有的地方系统里探索新资源、新潜力与新机会,面对在地环境危机迫切需要转向可持续的资源来源方式,寻找新的方向,新的价值,是我们与佛山东鹏集团共同合作可持续设计实践的一部分。

“当经济的发展超越了环境与资源的负荷,文明就会走向衰落”。当下,世界正在接近不可持续的边缘,气候异常、灾难频发、生态退化⋯⋯我们正在制造一个不稳定的、毫无生趣的世界,相信已经到了每个个体感同身受的阶段。面对这样的世界,我们需要探讨新的设计方向,于其中审视、探寻人们的真正需求,通过反思,求索人与环境、生态的相处之道,去触碰一个需要重新发现、整理与建设的巨大实验场,形成可持续设计的新路径。

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很多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迫使我们去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原则是必然的趋势,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总结与反思,在此过程中,材料与物质的未来也意味着有更多新的创造。由此出发,我们开始重新思考材料学、工艺学、设计学、生产模式等各个角度的综合融通,建立跨学科的全面设计观念,在横面上进行学科交叉,结合纵深的专业化,形成系统性的设计思维,才是可持续设计的支撑。商业模式在其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活跃的经济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超越当下流行的不断削减成本的做法,转向以用本土资源创造更多价值为目标的商业战略,才是可持续设计的新方向。

人类的生活和经验都发生在特定的地方。地方性是我们生活的背景和基础,它不仅是个地理属性,还包括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因素,为个体提供了合理性的根基,深深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塑造我们的身份和经验,有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社会聚集力和可持续发展。以江西省湖口县东鹏新材料研发基地为依托,围绕长江之“肺”的江西鄱阳湖实施了“在地”可持续设计实践,在半径100公里范围内进行深度的田野调查,其中就包括景德镇。

世界陶瓷之都景德镇,具有鲜明而丰富的地方身份和故事,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陶瓷技艺在这里代代相传,这种文化的传承不仅保留了陶瓷工艺的纯粹,也传承了一种强烈的地方文化认同。

景德镇陶瓷在我国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全球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整个产业在全球化浪潮中也获得了很多收益,但不可否认的是,陶瓷的载体是物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陶瓷废弃物而无法消解。在景德镇,废弃陶瓷堆积如山,有时候一件产品有一个小点的瑕疵就会变成废弃品;高岭土的大量开采是对自然资源的侵蚀和掠夺;陶瓷的烧制过程属于高碳排的生产模式,在烧制过程中产生大量温室气体。我们在追求美好生活,包括更好器物的同时,常常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损害。

当下,人们对物质的线形利用带来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不可避免的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地方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中,独特性与价值受到了挑战,我们需要有一种再生产的能力,反思我们的行为和伦理,这也是“第二座矿山”诞生的根源。陶瓷原材料高岭土本身就是矿山,开采出的高岭土烧制成瓷器,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堆积如山,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自然界的一切物质不灭,在笔者认为,这就是一座新的“矿山”。

 工业革命以来的高资源利用与高污染排放的“双高”发展模式,造成了物质资源的线性利用模式,彻底的改变地球物质循环的路径和空间分布,导致了频发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危机。十几年来,们一直在探讨如何让物质在系统中被生产者和消费者吸收、利用、分解、释放,又再度被吸收、利用、分解、释放,形成一种闭环的循环路径。物质的循环与再生对于促进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设计几乎是最重要的选择。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景德镇陶瓷废弃物做了很多状态的考察,以材料学为起点,研究原本物质载体的形态、状态、工艺等,并关注当地的废弃物如何回收,由谁回收,在回收的过程当中会不会产生新的碳排放等等问题。

 取自景德镇废弃陶瓷并与在地的文化意象相互融合,是物质与非物质的相互生成,意味着让存在的事物产生变化,强调人类的废弃物质与自然的关联,交错生成一个全新的身份,成为承载人们珍惜的记忆、情感和故事的容器。用物质循环的善意和地方性的情感作为纽带,创造独特与有责任的产品,赋予我们生活的层次和意义,是对在地的尊重,展现我们如何塑造物体,以及物体如何塑造我们,探寻在地废弃物与现代美学相结合的变革潜力。

 “第二座矿山”是一种现场性的行为,在全球化的视野中思考地方特性,对地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应用,有效地消减一些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实现全球发展的平衡和可持续性。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已经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化与在地性是一体两面的双向进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是一个整体的协作过程。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我们对地方的利用方式,强化可持续的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挖掘和利用新的机会、资源或潜力,无论是从经济、环境、社会还是个人角度,这种积极的探索和适应态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适应变化的关键因素。我们需要认真考虑我们对当前和未来时代的道德责任,包括确保我们的行为不会对其他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以及对社会公平和道德的关注。

在鄱阳湖与长江相连的湖口县神华电厂,每天产出大量的粉煤灰。粉煤灰是指燃煤电厂以及煤矸石、煤泥资源综合利用的锅炉烟气经过除尘器收集后获得的细小飞灰和炉渣。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每燃烧100吨煤炭,平均可生成15-45吨的粉煤灰。近年来,我国粉煤灰年产量维持6-8亿吨。粉煤灰传统的处理方式多为填埋和堆放,占用大量土地,影响水质、土壤和空气,对生态系统和社会造成威胁,但从循环利用角度来看,粉煤灰又是名副其实的“城市矿产”。粉煤灰的回收利用不仅有利于减少排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能够节省资源、改善建筑材料的性能、促进农业和土壤改良,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意义。

神华电厂所在地鄱阳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美不胜收的大自然宝库。在地的自然环境能反映我们天生的熟悉程度,它使视觉锐化,体现存在与生成的关联。水在日照及风力的作用下,升腾为云雾和水蒸汽,云雾和水蒸汽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雨水,雨水滋润土地,流入江河湖泊,并进而为生长提供条件,展开的是循环而又变动的生命过程。

利用神华电厂粉煤灰进行材料开发,吸收在地自然环境的美学意境进行表达,是让上一个产业的废弃物成为下一个产业的原材料,并进行本地化生产的可持续设计实践。挖掘材料的潜力,突破界限,旨在获得独特的美学结果,将固体废弃物带入生活,认真地以道德和环境负责的方式交付产品,赋予材料承载着的复兴和转变的动人故事。

  “第二座矿山”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工业制造理念,是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物质的综合利用,是工业制造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反映企业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放的产生,将资源最大程度地回收和再利用,从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依赖,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在九江钢厂,大量来自海外的铁矿石在这里冶炼,堆积如山的钢渣和水煤渣产生刺鼻的味道。钢渣是在钢铁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主要由非金属物质组成,如氧化物、硅酸盐等。它通常以固体形式存在,经过冷却和凝固后,形成块状或颗粒状物质。如果不进行处理和排放,钢渣可能导致土壤污染,其成分中的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可能渗入土壤中,影响土壤质量和肥力,限制植物生长,影响农田生态系统。雨水可以将钢渣中的有害物质冲刷到附近的水体中,导致水体污染。在某些情况下,钢渣在处理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尘埃和颗粒物,对空气质量产生污染。目前,最大限度减少钢渣等固废的填埋量,将固废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与全社会的目标,资源化利用是公认的解决之道。

深入调研九江钢厂的钢渣材质,经水淬粒化、干燥和粉磨处理而制成的超细粉末,是一种安全而优质的材料。将废弃的钢渣转化为新的有用产品,可以有效节约自然资源,减少对原材料的开采需求。这对于延长有限资源的使用寿命,增强资源枯竭的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不同种类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赋存形式,充分运用物质特性相匹配,将材料重新融合,使之置放于一个强有力的工业美学范畴。废弃钢渣的肌理是材料自身的一种自然状态,十分符合产品美学表达的真实性原则,是工业时代的记忆浓缩。

通过钢渣物质循环再生,从材料的潜力中汲取灵感,将“时间”这样一个无法捕捉的概念视觉化,结合自然形态来阐明材料的内在品质,旨在获得熟悉而又独特的感触,在设计生产与日常生活之间架起桥梁,通过转化和蜕变来激发材料的社会、文化和情感,获取新的洞见以设计出能提供包容性增长的创新性产品模式,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向无废矿山目标发展的路径。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对物质的再利用和再创造,形成新的物质形态,让创新的无限性产生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利用产业固废进行的可持续设计实践,是在新的话语中解释物质的力量,通过对物质重新构建和种植,让废弃物资源化,改变物质流动方向,进行循环利用,其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将废物转化为可再生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兼备地域性、自然性和多样性的美学特征与情感记忆,试图发现可持续发展新的解决方案、新的文化表达和新的商业机会。这种物质循环的概念正是“第二座矿山”的真实含义。

 一个更加可持续的世界有赖于当今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型,有赖于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的变革。可持续设计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重要的是用诚实的行动去探寻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答案,并重新理解我们的生活。

—— 许刚 Xu G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