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广州 夏茅
地点:婷婷 小屁孩
在这个碎片化阅读时代,在大家争论着纸媒是否会死的时候,有这么一群人以纸张为载体,秉承着独立精神,坚持着独立出版。
本土创造便是这群“异类”,我们选择用纸和墨将本土创造这一年的成长历程记录下来,作为日后记忆和想象的拓展。经过一个多月反反复复的编辑工作,本土创造第二本独立出版杂志终于要开机印刷了。
大中午,烈日当头,我和摄影师来到位于夏茅工业区的贝的印刷厂。一进大门,巨大的机器轰鸣声便唤醒了身上每个原本昏沉的神经元。
在宽敞但光线不算明亮的印厂内,每个工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地上堆满了纸张,几台印刷机同时作业,巨大的声响淹没了所有人的声音,让人感觉到自身的渺小而不禁产生肃穆的心情。
几名工作人员围在调控台前,对纸张进行颜色校对。走上前一看,正是再熟悉不过的本土创造的水泥沙发。师傅告诉我,他们从早上开工,到现在还在调第一版的颜色。最麻烦的工序就是调颜色,反反复复无数次直到满意为止。
纸张被送入印刷机后顺着黑色-蓝色-红色-黄色的顺序被印刷出来。站在机器前,看着传送带快速运转,灯光明灭,光影交错,印好的纸张被传送、安放、堆叠,机械重复,放佛一场神圣的仪式,敬畏之心不觉油然而生。
印厂二楼是印后加工区,印好的纸张需要在这里经过折页-配页-锁线-上胶-切成品,最后装箱。
锁线机是用针、线将配好页的书帖钉在一起,最后由人工用小刀进行裁割分离。“你别小看这铁疙瘩,要三百多万,德国进口的。”工作人员满脸自豪地对我说。
“为何人工配页的全是女工?”我好奇地问道。“男的做不来,”他又补充了一句,“这活太累,几个动作需要重复一整天,而且需要细心。
当我们回到印刷机前,几名师傅正在对机器里的纸张进行调整,地上被丢弃了一叠废纸。“没办法,你们选的这种纸特殊,比较粗,对机器要求高”,“现在纸张间有静电,
机器过不去”。工作人员还告诉我,本土创造这本杂志的损耗是10%,比一般的书本印刷高出很多,这也难怪,调控台旁有如此多的牺牲者,这都归根于我们选择了“异类”纸。
我留意到墙上贴着排得满满当当的值班表。
“你们这是24小时作业的吗?”
“对啊,我们晚上也安排人值班”
“那机器不休息吗?”
“这就是中国嘛,”他笑道,“在欧洲8个钟,中国就24个钟。”